当前位置: 达人资讯 >直播热点 > 俞敏洪谈为何不退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俞敏洪谈为何不退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更新时间:2023-03-18 18:50:22    浏览次数:175+次

直播间的两位大佬碰面了。搜狐CEO张朝阳与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进行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直播《星空下的对话》。早在俞敏洪体面捐出数万套桌椅时,他就已经在布局农业方向,试图为新东方寻找一条退路。在直播中,两位创始人对此并不讳言。除了共同特点,俞敏洪还看到了彼此的差异:“但我们的内心都保持了相对纯的状态。他保持了理科生的纯,我保持了文科生的纯。这两种纯的成分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看见夕阳会激动,Charles看到夕阳会分析太阳是如何构成的。”俞敏洪则低调得多。
俞敏洪谈为何不退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直播间的两位大佬碰面了。

搜狐CEO张朝阳与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进行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直播《星空下的对话》。

俞敏洪谈为何不退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宇宙的尽头是直播间

两位崛起于90年代的初代企业家,在2022年的直播间相逢。

有人调侃,直播间是所有中年失意企业家的归宿。

这话不假。

罗永浩靠直播带货还清了6亿债务,又攒足了资本施施然投身烧钱的AR赛道;携程的梁建章遭遇了公司创办以来最艰难的3年,在直播间以cosplay的形式吸引关注。

还有抢公章的李国庆、放豪言的董明珠,甚至放过校园贷的罗敏,都在直播间混得风生水起,深刻融入了这个流量时代。

搜狐与新东方,作为各自行业内最早一批登陆美股的企业,曾经执过互联网与教培的牛耳。如今正在直播赛道上,努力寻找新的出路。

对于经历了双减风波的新东方来说,爆红的东方甄选直播间是一场不那么意外的意外之喜。早在俞敏洪体面捐出数万套桌椅时,他就已经在布局农业方向,试图为新东方寻找一条退路。

今年6月,东方甄选的销售额甚至超越了抖音当前最头部的广东夫妇与交个朋友,以30日带货超过6亿元的成绩,一跃登上了顶流直播间的行列。

对于早已淡出一线互联网大厂的搜狐而言,努力直播物理课的张朝阳,几乎是搜狐在社交平台上最大的流量来源。7月13日,天文现象“超级月亮”把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带上了热搜,实时话题里,网友们对于搜狐如今现状不胜唏嘘。

众所周知,搜狐早年的响亮名声,主要来自其门户网站的地位。当年的竞争对手新浪和网易,虽然如今日子也不太好过,但一个靠微博、一个靠游戏,在体量上都已让搜狐望尘莫及。

在直播中,两位创始人对此并不讳言。

俞敏洪坦白道:“我跟Charles(张朝阳)有个共同特点——我们的公司都遇到过巨大困难,也都不算业界最好的公司。”

除了共同特点,俞敏洪还看到了彼此的差异:“但我们的内心都保持了相对纯的状态。他保持了理科生的纯,我保持了文科生的纯。这两种纯的成分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看见夕阳会激动,Charles看到夕阳会分析太阳是如何构成的。”

这种差异,还有着更多的表现形式。两人在直播间一一道来。

鲜衣怒马

学生时代的张朝阳,是个骄傲的人。从西安到北京坐火车回家,他全程都带着自己清华大学的校牌。

“那火车车厢里面,大家一看你戴着校牌,一看是清华大学校牌,特别牛。”

俞敏洪则低调得多。一样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学子,他一出校门,就把自己北京大学的校牌摘了,因为“穿的衣服打了补丁,那猥琐样怕给北大丢脸。”

不同的性格,也导致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张朝阳创办搜狐前,先去美国留了趟学。原本立志成为顶尖科学家的张朝阳,忽然发现高学历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1995年末,在麻省理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他拿着Nicholas Negroponte的200万美元风投资金回了国。这位麻省理工的教授,长期致力于倡导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社会生活的转型,被媒体推崇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

于是张朝阳在中国创办了“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而后,爱特信推出“搜乎”,号称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

这是雅虎的发明创造,凭借这项搜索功能,雅虎发展迅猛,在1996年4月成功上市,两年内股价涨超600%。

张朝阳的搜乎也吃到了时代红利,1998年推出后就迅速风靡,改名搜狐,成为国内三大门户网站之一,在21世纪的第一年成功挂牌纳斯达克。

张朝阳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教父。连竞争对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江湖地位,网易的丁磊说,2000年之前,中国互联网界影响最大的就是张朝阳。

这样的势头下,搜狐开始全面进军互联网的各条赛道。

搜索引擎搜狗,志在与李彦宏的百度打擂台;搜狐游戏旗下的《天龙八部》,开始和网易、盛大和腾讯几家在网游市场里硬碰硬。还有凭借大手笔引进美剧而一鸣惊人的搜狐视频,在长视频领域笑傲江湖。

这是张朝阳与搜狐的黄金年月。他开始成为北京城内最耀眼的明星。

豪掷千万买下当时中国最大的豪华游艇;亲自下场为男性杂志拍摄半裸封面;在各大酒吧包场办排队;甚至还组织起了“2005搜狗美女野兽登山队”,队员名单包括曾志伟、苏有朋、范冰冰、宁静、刘烨、谢娜和2004年的世界小姐冠军玛丽亚......

如今国内互联网的种种宣传造势手段,都需要尊称他一声“祖师爷”。

外界说他是互联网作秀第一人,张朝阳甘之如饴,还公开自称“我是中国有名又有钱第一人”、“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中国首富”。

张朝阳放浪形骸,搜狐开始掉队。搜狐门户网站的红利期到头,长视频的探索横遇政策狙击,而竞争对手们靠新产品微博、微信发展一日千里。

互联网进入新的黄金时代,而老大哥搜狐却从2013年开始连年亏损。

骄傲的张朝阳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我觉得我出问题了,我是真的什么都有,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

另一条路

相较而言,俞敏洪走过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出身农家的俞敏洪,由母亲艰难拉扯大,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不用再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老师,因为“农忙的时候,老师不用下地干活;当老师从村子走过时,村民都要站起来跟他打招呼。”

历经3次高考,俞敏洪终于考上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他也曾梦想继续出国深造。1988年,俞敏洪的托福考了667分,只差一题就满分。美国一所大学愿意给他提供三分之二的奖学金,只需要个人负担1万美元。

但囊中羞涩的俞敏洪,一时间也拿不出这笔巨款。当时他在北大的工资一个月只有120元。为了凑出这笔留学钱,他开始频繁出去代课补习。

张朝阳是主动选择,而俞敏洪更多是被时代机遇推着向前。

当时的代课补习,还是门灰色生意。北大和北外的培训中心垄断英语培训市场,老师们被严禁参加校外的教学活动。

俞敏洪的副业被发现了,学校用大喇叭整整播报批评了3天。

无奈之下,俞敏洪放弃了来钱慢的铁饭碗,自己创办了培训班。最开始,一个月能够挣到3000块。俞敏洪计划挣个30万,换成美金,再和妻子一同出国,做“最富有的留学生”。

结果他低估了市场的广大。

这培训班,一发不可收拾。起初只有五六十名学生,一个普通教室就能容纳,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报名人数疯涨,一堂课需要300人、500人的阶梯教室才勉强能坐下。

1995年,新东方的学生数量突破1万。30万的小梦想早早完成,俞敏洪身家已然超过千万。

“比卖鸦片还赚钱。”

到每个月结工资的时候,俞敏洪直接扛着一麻袋的现金给老师们发钱。

大笔现金在手的俞敏洪,甚至完全没想过要让新东方上市。

而后,经历了与合伙人徐小平、王强的激烈争执,新东方终于开始缓慢朝着现代企业转型。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价为每股15美元,成为中国大陆首家海外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

这条赛道日后风起云涌,而俞敏洪自巍然不动。直到许多同行市值忽然弯道超车,行业竞争称残酷红海,他才惊觉新东方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

俞敏洪甚至一度患上了狂躁症。某次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出差,他在20楼看着打开的窗户,一心想跳下去。最后想起家人孩子,想了良久,才回心转意。最后穿上羽绒服,在零下30度的大街走了4个小时。

另一场寒冬也很快来临,双减政策发布,整个行业瞬息陷入冰点。

人生的结论

不过这些烦心事,其实和早早功成名就的俞敏洪、张朝阳而言,其实都谈不上伤筋动骨。

无论新东方与搜狐的业务是好是坏,他们都早是身家以亿计的富豪。

为何还恋栈不去?这次直播中,俞敏洪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张朝阳:“你觉得赚多少钱就可以休息了?”

张朝阳的回答很简单,“我不相信退休这个词。”他还反问道:“你都这么有钱了,为什么新东方不行了,还不退休,还要搞出个东方甄选?”

俞敏洪答道:“其实我赚的钱完全够我一辈子花了,我的孩子也大了,出门至少五星级酒店我也住得起。但是我的梦想是,每年给乡村的学校建一个图书馆,这就推动我必须继续赚钱。”

“也一直有退休的打算。退休与否的界限在于,为新东方干活多,还是自己的性命干活多。如果没有新东方这次的变化,我应该只有20%-30%的精力放在公司经营上,其余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孔子曾反省自己的人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62年出生的俞敏洪,与1964年出生的张朝阳在晴朗的星空下达成共识:

“相对来说,我们不那么在意世俗的评价或事业是否成功。如果到60岁,我们还不能部分意义上掌控自己的人生,就比较悲惨了。”

作者:吴昕

俞敏洪谈为何不退休相关阅读:

俞敏洪这一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导语:回首向来萧瑟处。

出品丨数科社 作者丨林木

#01

16岁那年,俞敏洪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失利后他在家割草插秧,母亲帮他谋得一份代课工作,他边代课边复习,次年再考,英语55分,依然名落孙山。

多年后,早已功成名就的俞敏洪与高考学子分享这段坎坷经历,他说当初之所以能坚持三年,源于对大学生活的渴望,不愿一辈子待在贫困的农村。

他生长在江阴一个小乡村,老屋后有条小河,儿时经常与父亲下河摸鱼。在他眼里,父亲是木匠,也是个心宽体胖的酒鬼,俞敏洪一生中屡逢劫难,都靠着在父亲身上学到的为人宽厚、宽容得以渡劫,而他的吃苦耐劳以及商业天赋,来自于精明要强的母亲。

1980年第三次高考,俞敏洪终于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英语系,这是他第一次在绝望中坚守到希望出现,但命运的苦难并没打算就此放过他。

北大求学的日子,俞敏洪一度陷入挫折与挣扎中。由于他刚入校不会讲普通话,在课堂上闹出笑话不说,还被从分班考试的A班调到“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的C班。

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身边同学都太耀眼了。在进北大前他连《红楼梦》都没看过,室友已经看完了《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他读完这本书去找同学讨论,对方回道:“我已经忘了。”

俞敏洪没有自甘堕落,他开始拿着收音机在北大树林里模仿广播台的播音,每天几乎都要比其他同学多学一个小时,其余时间全用来读书。

他希望用两年时间追赶上同学,但到了大二结束差距依然没缩短,还使他在大三染上了肺结核,当时俞敏洪正读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吐血而亡那一章。

直到大学毕业时,俞敏洪的成绩依然在班里倒数,但他的心态却已有了转变。毕业典礼上他说:

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我绝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

俞敏洪最终选择留在北大成了一名英语教师,他住进从北大分到的8平米地下室,读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乐在其中。直到他组建家庭,开始收到大洋彼岸朋友们寄来的明信片。

1988年,国内由“支持留学”等十二字方针掀起的出国潮正风起云涌,俞敏洪在妻子的推手下,转战GRE和托福。最后考试过了,但看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上一年最低也要2万美元的学费,让月工资180元的俞敏洪又一次感受到绝望。

彼时,国内掀起一股留学培训热浪,北京街头GRE和托福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出现。为了想办法挣钱出国留学,俞敏洪在校外教起英语,一个月收入比北大工资高出十倍不止,结果被北大发现背了个行政记过处分。

俞敏洪新东方的同事李杜曾对这段经历评价:“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

于是俞敏洪把心一横,从北大辞职下海,就此人生扭转。

#02

2007年5月7日,俞敏洪中断了在温哥华的度假,赶往波士顿的剑桥小镇,应哈佛商学院之邀,次日他要与MBA一年级900多位学生讨论新东方案例。

学生中有十几人来自中国内地,他们几乎都曾在新东方接受过培训,所以每次发言都会先说:“俞老师,我是您的学生。”

这是俞敏洪近一年内在美国的第二次风光之行,上次是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交所敲钟上市。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自立门户创办了出国考试培训学校新东方。在北京中关村二小一个10平米,漏风漏雨的违章建筑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冬天还未刷完小广告就结冰的糨糊桶。

俞敏洪清晨夜晚拎着糨糊桶出去寻觅电线杆贴广告,白天夫妇二人就在简陋教室里接待学生上课。多年后新东方同事和学生开俞敏洪玩笑,“老俞最喜欢什么?电线杆!老俞喜欢中关村每一根电线杆”。

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曾言:俞敏洪左右开弓的糨糊刷,在中国留学生运动史上,刷下最激动人心的一页华章。

此后不到十年时间,全国各地有数十万大学生在新东方接受过出国考试和基础英语培训,俞敏洪成了家喻户晓的留学“教父”,只要想出国,没有不认识俞敏洪的。他那本红宝书——《GRE词汇精选》,被无数留学生奉为GRE江湖宝典。

然而,俞敏洪与新东方的成功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屡经生死,涅槃重生。

创业之初,俞敏洪曾被同一拨杀人不眨眼的劫匪打劫两次,最严重那次被注射了动物园给大型动物使用的麻醉剂,却因为其过往为人处世豪爽仗义,逃过一劫没被灭口。

2003年非典爆发,刚步入高速发展期的新东方迎来死劫。在俞敏洪记忆中,一夜之间,报名人数骤减,排队退费的学生,从四楼办公室一直排到楼下。

但他心里清楚,只有保住“新东方”三个字,才能保住新东方的未来。于是冒着新东方财务危机的巨大风险,当机立断做出决定要以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利益,最终靠着东拼西凑渡过难关。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于俞敏洪而言,更受磨砺与煎熬的是内心。

新东方美国上市那年的敲钟台上,有感慨万千的徐小平;有恍然如梦的钱永强;有尚未另起炉灶的陈向东;有喜悦难掩的俞敏洪。却少了同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强。也正是这一年,“三驾马车”分道扬镳,独留俞敏洪一人继续掌舵。

俞敏洪原本在新东方上市前已有退休之意,但群龙不能无首,他唯有带领新东方继续前行,当他再次站在新东方上市的敲钟台上,已走过了14个春秋。

#03

2020年3月,俞敏洪又有了退隐之意,他在直播中分享自己的退休规划:首先想去行走世界,其次要去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最后归隐森林,修身养性,与朋友把酒言欢。

这年俞敏洪已经58岁,近一半的岁月都花费在新东方身上,这场疫情恰好给了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机会。

疫情期间,他养成个写日记的习惯,几乎每天都会花两三个小时记录日常生活,发在他的公众号“老俞闲话”上。他说每天日记给大家看很开心,但一想到新东方的管理,头就开始炸了。

闲余时他又当起网红,在短视频平台拍视频做直播,带着粉丝读书旅行,游览山川河流,成了大家口中的“洪哥”。

俞敏洪喜欢写游记,偶像是徐霞客,就地理位置而言,徐霞客是他四百年前的邻居,他从小听着老人们讲徐霞客的故事长大。他还喜欢给粉丝推书,读书是他在北大时养成的习惯,俞敏洪所在的班级是北大读书最多的班级之一,大学5年,他读了差不多800多本。

然而,俞敏洪的退休计划再次被打断——“双减”落地了。

仿佛一夜之间,新东方摔落谷底:市值蒸发90%,营收下跌80%,裁员6万员工,撤掉1500个教学点,花光200亿现金。除了应对清退危机,俞敏洪还要面对那些不喜欢他的冷眼与嘲讽,这一刻,这位纵横教培市场数十年的“留学”教父,变成了2021年最惨的人。

而俞敏洪依旧没有向现实低头,一次内部高管会议上,他放言:“大不了尝试所有业务都失败了,新东方账上没钱了,我们喝顿大酒就散伙。”但其实他很焦虑,晚上睡不着觉,只能吃安眠药。

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写信给他,“新东方曾经辉煌至极,同样,在今天又“落幕”的轰轰烈烈。大丈夫不过如此。敏洪老弟,你咋就不能认回怂呢?”俞敏洪隔空回复:还没到认怂的时候。

2021年底,即将步入花甲的俞敏洪开始了首次直播带货,新东方推出“东方甄选”,转型进军直播带货赛道。

但在外界看来,新东方在直播带货风口渐散时进入,无疑九死一生。就连《经济日报》也发文告诫:作为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新东方转型具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

过去的半年,东方甄选不温不火,甚至算得上惨淡经营。新东方财报披露,两个月直播业务试水,只卖出450万元。不看好的声音再次响起,有人说俞敏洪在消耗最后的情怀,也有人说他做不成罗永浩。

6月10日,东方甄选一个叫董宇辉的带货主播火了。这个被网友调侃为“中关村兵马俑”的男主播,边带货边拿出小白板说起段子教起英语。一位网友感慨:人生30年没这么离谱过,在知识付费的直播间,我买了N袋大米。

3天时间,东方甄选的粉丝直接飙到1000万,日均直播销量超过1500万元,同期在线人数突破60万,新东方股价5天暴涨超500%。

董宇辉走红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其实已经这样讲半年了,之前大家根本不理我,不是我火了,是新东方火了。”人们或许忘了,幽默感一直是新东方老师的传统和基因。

上周六下午的北京,阴云密布,雷声滚滚,俞敏洪走进了奥森公园。暴雨如期而至,他在无人的路上奔走,时笑时哭,任如注雨水浇灌他的身体,滋润他的内心。暴雨戛然而止,他又复归平静。

俞敏洪在最近日记中写到: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有资格说我不在乎。他想起苏东坡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资料:

留学“教父”俞敏洪哈佛论道: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文/段志敏,摘自《京华时报》

《东方马车》 卢跃刚

《俞敏洪谈创业》杨晨烁

俞敏洪2008年北大开学典礼演讲

老俞闲话|也无风雨也无晴 俞敏洪